-
-
冯小刚爆料《潘金莲》过审真相,李安拍120帧有苦难言
- 类型
- 版本
- 国家
- 导演
- 主演
- 内容
这真的是罕见的一次对话,李安 VS 冯小刚,分别带着各自年度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我不是潘金莲》,接受了主持人贾樟柯的访谈。不到2小时的对谈,带来很多爆料,比如: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11上映李安为什么用120帧拍一部大片?有何苦水?李安怎么看儿子李淳在片中的表现?片中演员全部素颜出演,暮光女做了专门保养?李安何时再拍华语片?关于《我不是潘金莲》11.18上映《我不
这真的是罕见的一次对话,李安 VS 冯小刚,分别带着各自年度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我不是潘金莲》,接受了主持人贾樟柯的访谈。
不到2小时的对谈,带来很多爆料,比如:
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11上映
李安为什么用120帧拍一部大片?有何苦水?
李安怎么看儿子李淳在片中的表现?
片中演员全部素颜出演,暮光女做了专门保养?
李安何时再拍华语片?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11.18上映
《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过审了没有?
为什么选范冰冰来演?圆形画幅有何讲究?
为什么冯小刚现在很少拍喜剧贺岁片了?
大家看新闻都是通篇大论,待我们捡重点,逐一把精华呈现给你。
对话主题:我们的第一次
对话嘉宾:李安、冯小刚
嘉宾主持:贾樟柯
对话时间:2016年11月7日晚19:10-20:50
对话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最初是怎么想到把两部小说改编拍成电影的?
李安改编《比利·林恩》:原本想拍一个拳击片,因为一直弄不到钱,而这个小说有人请我拍就觉得可以试试。我感兴趣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军人面对中场秀,本身很讽刺。中场秀是为了庆祝战士的表现,他本身的感受跟大众对他的情感的这种投入,是两个有荒谬感、有对比的东西,所以对这个书产生兴趣。
冯小刚改编《我不是潘金莲》:我跟这个小说的作者刘震云合作过4次:《一地鸡毛》《手机》《1942》和《我不是潘金莲》。我对刘震云的小说特别有兴趣的是他小说里面的幽默感,而且他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写中国的苦难和困境,我觉得这种反差非常有趣,也就有欲望把它拍成电影。小说里围绕着李雪莲和她打交道的28个男性,每一张脸、每一个人的语言、以及他们说话时候的表情,在看小说的时候,我脑子里已经全有了。
为什么要用120帧来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拍军人面对中场秀,他眼光里看到什么东西、在脑子里面思索什么,这个东西拍电影不太容易上手,而且这个思索不是一个19岁男孩,没有那么单纯,而是一个中年知识分子锐利的观察,这个东西在影像上看不到,所以我想用一个新的题材,包括对电影的探索、还有媒体本身的这种质感,所以我就拍了。原来从60帧开始研究,当超过60帧开始往120帧走的时候,我觉得像是上战场了。
60帧到120帧之间,大概思索了将近一年,到60帧还是在拍电影,超过60帧是什么东西,我说不上来,当然技术上没有问题,最大的难处是我拍的时候看不到,只能看到60帧,只能看到大概只有1K的景象,我不晓得人在哪里。过去很多熟练的东西没有了,包括演、拍、打灯,灯需要很大的热量,才能看清楚,所以只能拍很少、很简单的镜头,很有限。拍出来以后,心里没准头,这等于摸着石头过河,对我来讲是重新学走路的过程。
电影不管怎么样,还是要为艺术来服务,为故事,为人物,为戏剧性服务。我从来不觉得技术在这边,艺术在另外一边。我觉得看法跟内容一样重要,所以我会卷到一个新的看法里面。电影已经很久没有改革了,大家都是这种感觉,那我就做一个新的开始吧。
以前电影技术的革新都是拍大片(比如《阿凡达》),这次为什么选择一部关于球赛中场秀的剧情小片?
李安:通常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需要比较多的钱,所以一个是大场面,一个是动作片,通常是这样。当你上手以后,什么都可以拍。但是要做场面就需要很多特效,《阿凡达》不可能做到这样,60帧都做不到,因为太贵了,成本太大,视效东西太多了,不可能做到这么大试验。我跳这么多,我一定要精简,用小的做,这是我的做法。在大时代当中怎么找到它的位置是另外一回事。昨天放(11.6《比利·林恩》北京博纳悠唐首映礼)观众反应非常好,我感到非常安慰,所以我也是为什么在说中国电影有希望。
为什么要用圆形和方形画幅来拍《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李雪莲打官司,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全世界都不可能发生,只有在中国发生,所以我要找到一个非常中国的方式拍这个电影。但是前有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了,我就在想怎么用一种新的形式去拍。要有一个改变,老按一种方式拍电影,没有意思。
李安导演62岁,我58岁,他比我大4岁,他还是有这样勇气、决心,要去试一些不知道的东西,他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欲望,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拍,最后我想到了中国南宋时期的古典绘画,文人画的山水、花鸟,非常有意思,在这个圆里面看,非常有诗意、意境。当你决定拍一个圆的画面的时候,慢慢深入进去,就发现所有的细节都变了,构图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扩一个圆不行。如果镜头特别饱满,比如人头特写,就会撑满整个圆形镜头,非常压抑。我想要有一种中国画的味道,所以反而把银幕缩小了,景别松了。
为了配合圆形构图,范冰冰的特写镜头也很少,她不介意吗?
冯小刚:我要帮助范冰冰成为李雪莲,因为她的符号太强了,所以不如离她远一点。我觉得我把镜头拉远一点,对冰冰有帮助,她没有意见。另外我还纠结了很久,要不要把一个真相告诉范冰冰。就是这部戏她虽然是女主角,有28个男演员和你一起演戏,但是真正的主角是那28个人。我通过你让大家一个一个认识这些人,这些人共同构成了刘震云写这个小说的社会意义,所以你在这里是一个介绍人。我说你能不能接受这一点?如果你接受,我保证这是一个好电影。她接受了。这一点范冰冰还是悟性非常高的。
当初为什么选范冰冰来演《潘金莲》这个角色?
冯小刚:想到冰冰,有一个私心,12年前合作过《手机》知道她的能力和悟性都很强。但因为她太好看了,落下一个花瓶的评价。其实她也演过很多戏,也拿过东京电影节影后。当时确实很多人给我微博留言,认为冰冰不适合。我想如果大家一开始不看好的演员,在电影里有很大的转变、改变,是不是更有意思,对我来说更有挑战。
120帧反而是把人拍的更清晰,脸上的雀斑、痘印清晰可见,演员素颜出演什么感觉?女演员能接受吗?听说《暮光》女孩专门做了保养配方?
李安:我跟冯导一样都会跟演员坦白,我会这样拍。其实演员也好,明星也好,他们都想演戏,我知道演员都很投入,这是我很敬佩的地方。我第一次做这样的电影,我发掘这种逼真,讲起来很吓人。当看的很清晰的时候,汗毛都是小事,皮肤层次、气色看上去,眼睛放大以后,内在的感情,脑里的思绪,可以从细节、眼神里面看的很清楚,内中的感觉可以感应到。如果化妆的话,等于把真正的表演盖住了。当演员相信你需要试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给你的东西其实是非常丰富和可贵的。层次非常多,已经不是在表达,而是在感受。这个时候镜头很贪心,不希望化妆,不希望用美感,而是它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美感在里面。这时候,化妆师、摄影师都抱怨对演员太苛刻了……
怎么看自己儿子李淳在《比利·林恩》里的表演?
李安:他跟我一样很老实、很认真,开窍比别人慢一点,但是很努力,很认真的演员,很喜欢演戏。李淳在片中演美军一个班的士兵,在里面有一个发射火箭弹的情节,他代表着某一个面像的军人。我很想让他当两年兵,于是借这次拍电影给他这个训练,需要逼真,我训练的时候,按照美国的海豹队训练,往死里练。
为什么两部影片都选择在11月上映?
冯小刚:电影局的洪森局长跟我说,国庆档太热了,你去11月!后来到了11月之后发现11月的好片子非常多,但是非常高兴和李安导演一起把一个通常认为比较冷的一个月,用我们的电影把它做的热起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我不是潘金莲》在国内都是伯乐营销发行,很容易就联想到把两部年度大片放在一起,制造11月的大热了。所以9月底《潘金莲》宣布挪档11月,可能还真不是没过审的事儿?)
《我不是潘金莲》到底过审了没?
冯小刚:当然是过审了。我想在这,正好有这个机会,因为有不少媒体,说几句心里话。非常感谢电影局和洪森局长,《1942》《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其实电影局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和压力。我有一个电影,让别人扛着一个雷,这个电影成了、我出名了、我挣钱了,可是那个人可能被撤销了。像电影局像洪森这样的人,因为本身也是写小说的人,能够看到这个作品的导演的一些初心,能够为大家去扛一些雷,顶着很大压力,甚至不知道电影会他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后果。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还是由衷地说,我是非常地尊敬他们,感谢他们,为中国电影导演、中国电影人扛了这样一些雷,同时也是非常有责任心和担当。他要想溜肩膀很容易,因为和现实有关系。在这向为我扛雷的这些人,表示我们的敬意。
美国电影在这方面会比中国更宽松吗?
李安:很难讲。美国这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做的很僵硬,我借这个片子反讽了,发了几句牢骚,片场制度非常模式化,没有什么活力,做不出什么东西。反而是中国这边,不光是钱,大家有憧憬,模模糊糊中间觉得有一种自由的、一种希望在那个地方,不止是钱,还有对电影这个事情,很宝贵,希望中国电影能够做起来,而且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下去,目前很多不见得是健康的。刚才冯导也讲了,我也有体会他们的担当,有很深切的体会。中国体制是这样,文化是这样,过去历史是这样。可是我觉得对于电影的憧憬还是挺宝贵的,还没有疲劳,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为什么冯小刚现在很少拍早期的喜剧贺岁片了?
冯小刚:早期没人给我投资、拍的片子通过不了,所以我采取了拍贺岁片的方式,只是没有想到这个方式带来了另外一番景象,赢得了很多观众,有一个基本信任,形成了所谓品牌在市场上,使我的拍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在对资源的使用上,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我也在想,我还是要回到我最想做的事上去,不要再去更多地妥协,应该是把自己非常想拍的东西拿出来拍。
还有一个就是,拍电影需要体力,需要脑子不停地转动。导演不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动词,导演得干活。就我的年龄来说,我不认为我还能拍很多电影。以前觉得又可以多拍一个电影,现在觉得又会少拍一个电影。我想我就是再勤奋,再努力,恐怕也就只能再拍六七部电影了吧…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顺势而为,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什么东西观众喜欢,顺势而为。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我觉得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这么一个。
继《色戒》之后,打算什么时候再拍一部华语片?
李安:在动脑筋,希望拍华语片,想把这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拍好之后再拍。现在开发了一个新技术,不知道开了一个新希望,还是捅一个新篓子,我不清楚。所以希望多学习一下,如果大家有兴趣来参与的话,我为大家做一些铺垫。希望很轻松,做一些别的类型,看看能不能成立。这是我的心愿。我除了拍电影,大概就是烧烧菜,被太太骂一骂,被数落一下,大概就是这样。其实挺可贵,我们都是爱电影的人,都是在经历,很简单,我们手上触摸到电影就充实,没有触摸到电影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自处,我是这样。
冯小刚:借李安导演电影里的一句话,电影的最后,他们参加完中场秀之后,这些士兵全部回到车上,说了一句话:原来觉得战场特别危险,现在通过这次走了这一遭之后,觉得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想说的是,我们电影人,我们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很紧张。我们觉得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才是最安全的。
是的,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才最安全。
谢谢安叔和冯导!我们电影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