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行业讯息 > 影片评论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扑街?并没有

      • 类型
      • 版本
      • 国家
      • 导演
      • 主演
      • 内容

      战战兢兢开始讨论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关于这部电影,这几天肯定会有各种正面的、负面的说法,一切眼见为实,相信大家都会去看,看了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别人无法代替的判断。因为这部电影非常特殊,它因为运用了新的一套技术,关于技术本身,已经不需要在这里啰嗦了,之前我们写过太多次,网上也有无穷无尽的科普文章。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观看电影的经验,所以《比利·林恩》首先是一部感受

      1. 详细信息

      战战兢兢开始讨论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关于这部电影,这几天肯定会有各种正面的、负面的说法,一切眼见为实,相信大家都会去看,看了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别人无法代替的判断。


      s6f21c721_15848620c46__7f01.jpg


      因为这部电影非常特殊,它因为运用了新的一套技术,关于技术本身,已经不需要在这里啰嗦了,之前我们写过太多次,网上也有无穷无尽的科普文章。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观看电影的经验,所以《比利·林恩》首先是一部感受式的电影,理性分析暂时是无能为力的,至少在这种新电影刚刚问世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凭着直觉去接受或排斥它。


      s6f0fa142_158485ff8aa__7f0c.jpg


      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本片的故事,尽管这一直没有被当成网上讨论的重点,也是稀罕。


      布什政府时期,比利是一个年轻的美军战士,他和他所在的B班在伊拉克作战,他英勇地拯救班长的镜头无意中被一台摄像机拍下,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于是军队召集B班回国修整两周,并在达拉斯牛仔橄榄球队的比赛中场间歇时和「真命天女」组合一起参加表演。


      s6f0fa142_158485ff8aa__7f0b.jpg


      有制片人想把比利和他的战友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提供的版权改编报酬一路缩水,比利的姐姐担心他在战场的安危,牛仔队拉拉队员和比利一见钟情,这些事穿插发生在比利回国的旅程中,但这一切结束后,他还是要回到伊拉克继续作战。


      如果你把《比利·林恩》当成战争片,那么会错得很远,全片只有一场战争戏。它也不是体育电影,橄榄球比赛的场面同样很少。它也不是歌舞表演电影,「真命天女」的歌舞表演沦为几个大兵的背景,所以我们无法从类型上很好地定义它,这对于一般的好莱坞电影来说很罕见,但对李安来说,则太正常。比如他之前的《断背山》和《少年派》都不好按照传统的类型片去理解。


      s_314524ce_158485ff614__7ef2.jpg


      先来说说李安采用的新技术到底怎样,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大致有这么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和新技术的运用有比较大的关联。


      画面非常亮、清晰度极高,景深浅,人物动作流畅,镜头运动稳定,面部特写镜头多。基于这些特点,李安像是要重新掌握一套新的电影语法一样。


      s24790cd7_15848615a9e__7f09.jpg


      那不论别人观感如何,我觉得本片至少有三场戏让我觉得新技术太值了。


      第一场就是中场休息全体亮相,焰火齐放的场景。


      s5fe8cd1a_1584862e074__7efd.gif


      我的体验就是仿佛置身其中,目不暇接。在普通的电影里如果拍类似的场景,可能做不到让整个银幕区域都如此光彩照人,立体感强。


      第二场是闪回的那场战斗高潮戏,重点在声音,我建议观众一定要选择声音条件出色的影院。


      因为四面八方都有枪炮声传来,声音能一下子将你带入到战场情境,比视觉上的因素更有效。而在视觉上,明亮的画面仍然加分很多,符合我们对中东地区炎热环境的认知。


      s5fe8cd1a_1584862e074__7efc.jpg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短暂的镜头,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注意到了。


      B班战士在球场里和一名言语轻佻的观众发生了冲突,克拉克愤怒地扼住那个男人的脖子。李安是怎么表现克拉克激动的情绪?我发现语言、动作都不如一个小小的动作细节有效。


      克拉克的鼻翼通红,剧烈地起伏着。


      用鼻子表演这当然不新鲜,如果在普通的电影里,这个镜头很可能值一个特写,导演会清晰地让我们注意到这个表演细节,为了做到这一点,导演有很多专门的技术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把他希望观众注意到的细节「推送」到你眼前。


      但在李安的这部电影里,这个鼻翼扇动的镜头只是画面上大量细节中的一个,周围所有局部细节都足够清晰,观众只是堪堪捕捉到这个信息,也可能没有捕捉到,然后这个细节会迅速被其他涌来的信息所淹没。


      s_4eb0223e_15848645946__7f04.jpg


      这样的细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活化,因为生活中我们观看事物,个人选择的主动性很强,对很多细节的注意都是偶然的。


      对李安在这样一部「剧情片」中运用高规格的技术,有种很荒谬的观点认为,这种技术应该首先用动作大片,还引用种种电影史的先例。实在不知道这种想法从何而来,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就不是所谓大片。


      s_653509f7_1584862dc67__7f01.jpg《爵士歌王》


      我始终认为很多技术都是中性的。熟悉影史的会知道,历史上关于有声电影、宽银幕、彩色电影的一些观点企图将这些对当时来说是新的格式局限在特定的电影类型中。弗里茨·朗有句名言:「宽银幕电影只适合葬礼和蛇。」后来这些言论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电影技术发展的目标是一步步逼近真实,但什么是真实呢?其实它已经被偷换为人眼所看到的「真实」,如果机器得到的真实超过了人眼的限度,它反而被命名为「超真实」,被视为不自然。


      s433b1c56_158485dc53a__7f03.jpg


      所以如果说过去的每秒24格是低于真实,现在的每秒120格是高于真实,那它们都不是最接近人眼接受能力的真实。


      还有一个问题是所谓「电影感」。


      有种普遍的说法是,更高速率的电影像高清电视,而不像电影。


      OK,但你不觉得这是本末倒置吗?


      这让人想到前不久《驴得水》所面临的「电影感」争议,《比利·林恩》似乎因为过于真实而缺少了所谓「电影感」。


      s_4f1ca7c5_158486460bd__7f02.jpg


      可是,这种「电影感」本来就是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被人为定义出来的。谁说动态模糊才是「电影感」?


      如果1920年代的人有技术能力像今天的李安一样拍电影,它们大概不会选择每秒24格,那关于「电影感」的争论根本就不会存在了。


      我承认不同速率下运转的影像的确存在美学上的细微差异,但固定的美学取向有时候只是你无意中养成的习惯而已,颠覆习惯并不是一件坏事。


      s_6e94af0f_15848616266__7f01.jpg


      有人认为看电影的时候会从故事分心,会过于关注画面的表现力,我承认这一点,但这是因为围绕技术的宣传和营销影响了我们看电影的心态,不是影片本身的问题。


      最后再说说《比利·林恩》的故事,虽然这肯定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李安又一次选择了一个很陌生的题材,我们回顾一下他过去的创作经历。一开始他被认为是一个适合拍摄家庭题材的导演,但从《卧虎藏龙》开始,影迷很快发现永远猜不到李安对什么故事感兴趣,他拍了同性恋爱情、超级英雄、间谍故事、印度题材、流行音乐、战争和橄榄球,下一个项目据说是拳击。


      s6f0fa142_158485ff8aa__7f09.jpg《饮食男女 》


      s6f21c721_15848620c46__7efd.jpg《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李安的台湾老乡侯孝贤。


      肯定这是两个极为不同的导演,但侯孝贤拍了清朝、唐朝、日本、法国,古今中外并无禁区,所以两人在创作上起码有一点很像,他们都善于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方法,来统摄表面上完全不同的影片类型和题材。


      李安的这么多电影,从主题上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些电影里,主人公从来不做理智上最正确的选择,从玉娇龙到王佳芝,再到现在的比利·林恩,都是如此。


      s_2677b8f1_15848617f27__7f01.jpg

      《卧虎藏龙》玉娇龙


      s_653509f7_1584862dc67__7f00.jpg

      《色,戒》王佳芝


      然后,这当然是一部反战电影,然而反战并不是重点,战争的残忍和无情也不是重点。如果让美国导演来拍,估计这就成了一个关于战后创伤的电影,但李安从来就对一件事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个切入角度不感兴趣。


      所以这部影片似乎更想说的是,大后方的人们对战争普遍隔膜甚至歪曲,这么多人除了比利的姐姐,都不把战争当作战争,在他们眼里战争是秀,是某种资本,是娱乐资源,反正不是战争。


      s_314524ce_158485ff614__7ef0.jpg


      有人想从商业上利用战争,有人想从政治上利用英雄,战士被神化、被扭曲,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枪林弹雨的真实含义。最后比利和他的战友重返战场,让人想起前几年那部《拆弹部队》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的一部电影简直太李安了。


      种种原因,我肯定不保证你会喜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但你应该会更加喜欢李安。


      s24790cd7_15848615a9e__7f06.jpg


      Powered by MetInfo 5.3.17 ©2008-2025 www.metinfo.cn